收起

艺术照亮生活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许多人深信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艺术当作生活的模仿者、追随者;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则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现实,而是现实模仿艺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以及救赎功能。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艺术并非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起到一种超越世俗、充实心灵的作用。观看卢俊书法、耿忠平绘画以及他们的合作,一种新鲜而强烈的感受在心头涌起:艺术照亮生活。

卢俊和耿忠平都不是职业艺术家,分别做着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耿忠平为报纸编辑,卢俊多年从事外贸工作。然而这些在人们心目中是淡漠的,因为两人几十年来沉浸在书画相关活动中,钻创作、办展览、出画册,已经从赖以糊口生存的工作中超脱出来,事实上成了艺术家。耿忠平致力于水墨画和艺术评论,卢俊醉心书法,矢志探索,汲古出新,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艺术家”的身份未必高人一等,不过在通常意义上与富有诗意的、精神丰盈的生活更加接近。经由艺术,他们实现了人生的跃变。

“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这是卢俊曾在书法中写过的句子,也是他坚持的“学书在法,字根在人”信条的别样呈现。在他看来,一位书法家在艺术上能够达到的高度并非取决于技法,而是与人品学养关系更加密切。卢俊自幼在父亲教导下临习书法,他把艺术的位置看得很高,景仰之、膜拜之,临池挥毫数十载却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性情的沉潜低调、长期的扎实积累造就了他书法的丰富面目与稳健品格,五体书法运笔纯熟流畅,各臻妙境。近年卢俊出版了《卢俊书法作品选》、《翰墨飘香——卢俊书领袖诗词作品专辑》等个人作品集,显示出厚实的根底和他在探索新书风方面的努力,引起同行关注。

尤为难得的是,卢俊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技法特征和用笔语言,出古而能新。其楷书、隶书、行书往往起笔果敢稳重而收笔轻松飘逸,在字中有意穿插若干虚笔,原本端庄大方的字似乎舞蹈起来,不板不滞,营造出空灵动感之境。他的行草和大草则善用枯笔,无拘无束,写出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意象,折射出大我的宽阔胸襟,给观者带来自由畅快的欣赏体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耿忠平就曾假座朵云轩举办焦墨山水画展,他中年求变,随后转向传统资源更多、创新难度也更高的水墨领域。一幅幅构图开合有度、墨色浓淡适宜的山水画,勾勒渲染出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从耿忠平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山、水、云、树相融共处的自然之美,更能感受到一种人在山水间静坐、缓步、垂钓、对弈、品茗的人情之美。这承续着浸润千百年文人心性的山水画传统,带来出离世俗纷扰而怡然自乐的生活寄托。此外,耿忠平的画也是对古人的礼敬与追慕,当王维、苏轼、沈周、唐寅、董其昌的诗词文句经过他的再创造而成为氤氲的山水画,一种与先贤心灵对话的古雅意趣便在纸面上流淌。

耿忠平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画得一手好画,还写得一手精彩的艺术评论。作为画家他是感性的、自我的乃至神经质的,在创作的世界中唯我独尊;作为评论家他是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耿忠平在两种身份之间自由转换,游刃有余,既发行过《清风拂雅——扇面书画百帧》作品集以及《墨意笔情——耿忠平山水画选》邮政明信片,透出雅俗共赏的韵致,又出版过《韩流滚滚——韩天衡和他们的弟子们》艺评散文集,在海上艺林产生持久热烈反响。时间将会证明,像他这样的跨界艺术家将会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卢俊比耿忠平大两岁,二人趣味相投,相互切磋,携手共进。他们于2010年共同出版《坐看云起——书画作品选》,并妍同美。如今他们再度合作,联袂出版《会心不远——书画作品选》,展现各自艺术创作实绩,无疑将会加深彼此艺缘,为沪上书画界再添佳话。

《会心不远》精心选择禅意浓郁的诗文,用书法和山水画加以表现,是卢俊和耿忠平感悟禅意之后的艺术外化。整本书以书法、绘画、禅语共同建构的艺术世界,让人放飞心灵自由呼吸,感受迥异于凡俗扰攘的纯粹与明净。夜深人静时,观览这部装帧朴实而韵味隽永的作品集,读者自会相信——艺术如光,照亮生活。

董少校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教育报刊社上海记者站记者)

(本文为《会心不远——书画作品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