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辛勤守望 快乐传承 ——记职校美术教师李唯

《新普陀报》李成云

不大的阳台竟然有庭院的意境。端午节刚过,各种盆栽枝繁叶茂,花木扶疏,右边是一尊端庄朴实的石灯笼,小鸟儿在空中盘桓了一会儿,便停在石灯笼宽大的石檐上,向左面跳一跳,再向右边跳一跳,啁啾了几声,"嗖"的飞出了阳台。假如下一场透彻的夏雨,给这些花木罩上一层水意濛濛的雨帘,那自然之趣就更加浓郁了。
我坐在李唯老师的书房里,望着窗台外这一片盎然生机,不由感慨,空间的大小确实无法束缚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气象宏阔,他周遭的一物一景就如同他内心的投射一样,自会生发出不同凡响的生机和格局。我是第一次拜访李老师,走进他的家门,沿着楼梯上行,只见厚重沉稳的漆艺橱柜,简练典雅的明式桌椅,铺满了大半张书桌的印章,四处张挂的书法和国画,还有琳琅满目的图书画刊,真可谓步步目不暇接、处处赏心悦目,稠密的艺术氛围加上不经意的自然气息,简直使得这儿的空气彷佛也变得特别起来,一缕淡淡的幽香若隐若现--我想,今天我才算真正见识了一个艺术家的居所该是怎么样的了。

一、
李唯老师端来阿里山金萱茶,用的是青花白瓷杯,瓷色晶莹,茶色金黄,颇为精致,我不敢轻慢,赶紧用双手捧起,笑着对李老师说:"我在阿里山的山脚下也喝过金萱茶,但你这茶似乎更加清醇更加精致,我看你这里的一切都有十二分的精致,令人羡慕不已,《李唯茶语印谱》的序言里称你是举止儒雅的翩翩佳公子,今日一见,不仅恰如其分,还入木三分哪。"李老师笑着摆摆手。生活的精致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生活的认真,你看李老师家的布局、家具、摆设,你看这一举手一投足,还有斟词酌句的谨慎话语,都会在不自不觉当中带给你一份久违了的感动,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认认真真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敬意的人,当然,坐在你面前的这个中年男子也是一个秉承着传统文人气质的谦谦君子。

说起《李唯茶语印谱》,李老师告诉我,这是他的第一本印谱,是在众多前辈大家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完成的。2006年,主政《印缘》杂志的澳门印社社长陆康先生特辟三个版面推出他的作品专版。李老师拾得古人诗文词赋,围绕茶文化主题进行创作。经过一个时期的焚膏继晷,亮出二十多方印章,方正圆润,风姿绰约,闲雅宁静,典雅隽永,在篆刻界引起很好反响。后来,黑龙江《篆刻》杂志也发表了他的茶文化印谱数十方。此后,他又精研茶文化典籍、唐诗宋词和历代茶人茶事,精读了现代园林学大师陈从周的《说园》,陈从周对传统园林之见解深得传统文化之旨趣和精髓,可以举一反三。于是,读书治印,心追手摹,印谱数量与日俱增,方寸之间,茶香四溢,金石相交之际,玉屑飞溅而碧波荡漾。终于,集腋成裘,蔚为大观。"印谱出版前,这些作品不仅得到了韩天衡、刘一闻、陆康三位老师的逐一审读评点和题辞鼓励,还得到作家沈嘉禄、杨忠明的著文推介,我的内心充满着对他们的感恩。"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诗人咏茶,画师绘茶,书家写茶,作家记茶,积淀成丰富的茶文化。我用篆刻形式表现茶的文化,只是一种尝试,李老师以他一贯的谦虚姿态这样说到。其实,这并不是普通的尝试,而是将茶文化和印文化结合起来的开创性的尝试,正如沈嘉禄先生所言:"李唯兄用茶文化滋养了印学,又用印学光大了茶文化。"这一尝试可能还有进一步契合的余地,但从实际效果看,不啻是成功的。陆康先生言道:"概言之,整组作品中洋溢着细腻、灵动、优游不迫的书卷气,这也是李唯君近来篆刻创作的总体倾向。"恽甫铭先生言道:"纵观李唯的茶文化篆刻作品,基调是典雅文静,篆刻大家陈巨来式的圆润工笔";"《春夜茶事秋月茗香》透出了天朗气清、春风沐面的佳境。"杨忠明先生言道:"他的《茶香》瓦当印,形式古拙,布局有新意,二字上半部分篆文左右呼应,下半部分笔画有意舒展略带卷曲变形,一如朱凤双双飞舞,十分动人。《茶为国饮》白文印,四字线条厚实,印文从敧侧间求得平衡,灵动中含有静意。"这是对李老师印艺的肯定,更是对他"茶印同参"的首创精神的礼赞。

二、
"很幸运,我碰到了许多好老师、好朋友,正是在他们无私的教诲、提携和帮助下,才取得今天这些成绩。"李唯老师如是说。
《李唯茶语印谱》也是他长久积淀的一次发挥。李唯老师学印治印是很早的,未及冠礼就磨石学印了,启蒙老师是邓散木的学生叶隐谷先生。1982年11月间,他从一朋友处得到韩天衡先生的地址后,便拿着自己的印稿前去请教。不巧的是,韩先生正在日本访问,韩师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留下印稿让他改日再来见先生。自此,有幸成为沪上名家韩天衡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二十年来耳提面命,教益良深,对篆刻和书法,从实践到理论有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再认识和再提高,并开始注重传统刀石背后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后又转益多师,得到著名印家刘一闻、陆康先生指授,艺事日益精进,篆刻作品入展第一至第五届全国大展及西泠印社国际大展,深得方家嘉许。

李老师的个人风格也是逐渐养成的。个人风格历来是衡量艺术成就的标志,而这又来自对艺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李老师不少早期临习和创作,一丝不苟的揣摩古玺汉印,临摹明清诸家流派,既有精雕细琢的工稳,又有大刀阔斧的写意,积淀成厚实的传统功底,在多样性的创作风格之间游刃有余。近年来,趋于成熟和老辣的他,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定位于契合自己性格和性情的工稳雅逸一路,无论是白文,还是朱文,鲜明的表达着清峻儒雅、工丽遒劲的艺术语言,治印和人格渐趋融合。
李老师现在的作品平和而深邃,经得起反复品味和咀嚼。其印严谨而不拘谨,或疏或密、或开或合,或屈或伸、或虚或实,无不端正平和而又不失华美之气象,一如其人。在流畅婉转中,凸显出洁净明快的写意风致,线条遒劲自在,干净凝练,刚柔互济,灵动秀雅,在安详平和中蕴涵着生命的律动和勃勃生机。篆刻和书法从不分家。李老师对于书法一道,亦有心得。他勤习诸体,精于隶书和篆书。他的隶书取法汉碑,又融有清人韵味,笔画精到,浑厚自然,亦庄亦秀。或许是从篆刻起步的缘故,他的书法极具篆味,篆书线条的内在质量、劲健流畅、细微而富有节奏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骨肉筋脉神气贯通,一种古朴而温润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彰显着李老师对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坚守。

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生活智慧,于是,刻印、写字、品茗、读书、听曲......成为李老师每天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李老师重要的生命存在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他愈加从容淡定,使得他个体生命和心灵达到自适自足的理想境界,使得他能够透过对艺术生命的体悟与历史传统进行沟通、与人生意义进行沟通、与这个人世静好的世界进行沟通。

三、
李唯老师是普陀区曹杨职业学校的书法美术教师。可能是因为自己做过二十年教师,我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毋庸违言,教师人群是时下最值得尊敬的人群之一,他们精神尚在,理想尚存,依旧端坐杏坛,依旧坚守者教化世道人心的神圣职责。在我看来,李唯老师平和的目光中分明流露着这一份职业和人格的坚毅。
2011年4月15日,由上海市各中职校上千名学生参加的上海市第四届"星光计划"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曹杨职校有五名学生参加"硬笔书法"比赛,荣获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并获得了该项目的团体第三名,而指导老师就是李唯。学校是第一次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李老师面对成绩,却把功劳让给了集体,他说,这一"成功是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是领导重视、学校给力、领队配合和学生努力的结果。

这次大赛采用"学校指定+随机抽选"的办法来确定参赛选手,大大增加了比赛的难度。学生晓丁是五个参赛选手之一,她是组委会在2月下旬通过电脑随机摇号的方式产生的参赛选手。她当时的写字水平,李老师是这样形容的:"如果标准是一百分的话,你现在的书写水平还不到10分。"而决赛时间是一个月之后的3月26日。李老师深知,教育是一门诉诸心灵的艺术,教师要能动其心、激其情、导其行;而其中首要的就是动其心。李老师说,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东西,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寻觅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本着这样的教育信念,李老师为晓丁设计了专门的教学方案,而晓丁最后一举成为获得"硬笔书法"项目比赛一等奖的"黑马",印证了李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具有激发学生潜力的巨大力量,也证明了李老师书法教育教学方法高出一筹的过人之处。

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来自学生实际,一方面来自对自己篆刻书法学习经历的反躬自省,具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深厚的经验基础。他总结出了"摹--临--背"的指导学生书法练习的教学方法。他要求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四重写,循环反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书写实践中自行提高。李老师解释说:"看,是观察能力的练习;写,是模仿能力的练习;对照,是分析能力的练习;重写,是修正能力的练习,也是前三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李老师解析汉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共性和个性,从源头出发,而不是就方法而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线条有生命、结构讲主次"等文字书法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旦入门,书写水平自然就会有了质的飞跃。在学生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李老师还会相机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激起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美的鉴赏力和表达力。他在教会学生练一手好字的同时,也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怎样写好大写的"人"字。获奖选手之一的小陈同学非常感慨地说:"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字如其人,它是人的另一张脸'能写一手好字,可以受益终生......能作为他的学生,我无比荣幸。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热爱上了书法艺术,这将使我毕生受益!"

一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卷轴展现在眼面,令我喜出望外,李老师说,那一年,他从普陀山回来,一口气写了几十张,他是仿照敦煌莫高窟的经书体进行创作的,他感到这种字体形式与《心经》的意蕴更为一致。我于书法根本就是外行,于佛学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但观其字形,散淡中有温润,飘逸处藏古拙,用来书写《心经》确也神形皆备。《心经》之旨并不是一味超凡入圣,而在于转凡为圣,转红尘为刹土,关键在于心念之所转和安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态度,若心念高远,方寸之间既是大千,斗室之内包罗万象,一笔一刀一茶一汤即是修为,《心经》中的温润悲愿观照着我们人生的一切细节,与人世间的生活气息是不能分离的。
临别,李唯老师坚持要送我到车站,他说,他对所有第一次上门的朋友都是这样,我没有推辞,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礼貌,更是一份敬人敬事敬物的生活态度,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李老师对待艺术和对待教学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与李老师壶中沸腾的红茶绿叶、刀下刻画的金勾铁线乃至手中摩挲的秦砖汉瓦都是气息贯通的,如同这风和日丽、如同这鸟鸣婉转、如同这浓荫之下一大块一大块的斑驳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