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古韵清远 笔墨精微

我喜爱林志铭的画,喜欢他那些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手段画出自我直觉、感觉的画。他没有清规戒律,而是驰骋纵横地自由表现,画出发自心灵的特立独行。他拒绝陈规陋习,反对人云亦云,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拒绝既定的模式,在画画的过程中不断地追寻,不断地发现,在虚实有无之间寻找偶然中的必然契机,去捕捉那现实世界的真正表情。
林志铭对"佛学之妙在于了悟,艺术之妙在于表现"这句话,有透彻的理解。所以他拒绝对前辈某些表达方式的模仿,认为艺术的轨迹是表现画家自身的轨迹,艺术的高妙在于画家对生命存在的本质把握与主体灵魂的升华同构。故而他侧重于对中国画中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他的画反映的是画家本人的一种心境和情愫,尤其是去呈现独特的存在和独特的生命轨迹。
林志铭也是一位很成功的篆刻家。在跟随韩天衡先生多年之后,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篆刻展及西泠印社(国际)篆刻评选展等高规格展事,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他领悟到书画同根、线条为上之理后,便暂搁刻刀,一头扎进了中国水墨画里打滚,浑身墨渍,乐此不疲。2002年,他从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专修班结业后,画面神韵跃居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近印行的《林志铭扇面作品选》,让书画印同道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觉。
林志铭山水画的主要特色,是将北派的雄浑气势与南派的灵秀意韵相融合,创造出一种个性化、理想化的审美境界。林志铭先摹龚贤、石溪、石涛,进而学沈周、仇英,上溯黄公望、倪云林、王蒙。而后,又转攻研宋画,对范宽、郭熙尤为倾心。范画意境深邃、典雅庄重,褪去烟尘,妙造自然,了无造作痕迹,最为林志铭所看中;再则爱其笔力老健,"小斧劈皴"所表现出的山石质感,以及群峰列岫、雄浑险峻的气势。他喜爱郭熙厚重的山势、含蓄空灵的笔性和超迈尘俗的境界,以及神完意足、一笔不拘的精神状态。当然,对林志铭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范宽那段画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里所说的"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三种层次与三种境界,与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是异曲同工。他们强调的是艺术家既要师法造化,更要重视与自己的心灵感悟相融合,也就是强调个人独到的审美感受。
对古典精品和古典精论的悉心揣摩和参悟,使林志铭大彻大悟。此时他已有了"行万里路"的阅历,足迹不限于江南山水,而是远至诞生于北派的太行山、终南山、华山、嵩山、泰山乃至祁连山。他在大自然中感受造化之奇伟瑰丽,得山川之蒙养陶冶,悟自我而心灵升华,触发了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宏观思考。他认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静穆、悠远、淡泊,是超脱于一切尘嚣之上的清幽高古。
一旦认定主旨,林志铭便倾其全力,用来创造理想化的审美境界。此时,了然于心手之中的北派、南派种种笔墨手段,自然流淌般地融汇为一体,成为他个性化的语式构成,营造出既浑厚又灵秀,既奇峭又圆润的大化之境。它似真似幻,既熟悉又陌生,不合常理却含常情。这种古韵清远、静穆深邃的意境,成为了林志铭的一种创作风格。
笔墨技巧是构成作品血肉的实际因子。林志铭在消化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摸索、构建出自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整合与重构。其特色在于内敛而不僵硬,宁静而有张力。虚幻迷离的淡皴点染,见笔见墨,尤以多样的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肌理,同时结合运用泼墨积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润清幽,既为山写"骨",又为山传"神"。这种"有控制的张力",或称为"有张力的内敛"不是简单的以外在形式的新颖予人视觉冲击,而是力求通过精微的笔墨形象,来昭示中国山水画博大深邃的内涵。(宝钢日报作者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