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林泉雅致——读志铭和他的山水画

吴敏华

2015年4月21日《聯合時報》第八版刊登專題介紹
我与志铭相识、相知于互联网。
大约在两年前,我一次偶然的兴起,在新浪中安置自己的博客。也大概差不多相同的时候,志铭也建立了"盘古斋石罗的博客"。在我"陋室"的初期,志铭是仅有的几位稀客,就这样你来我往、"眉来眼去",发展到今日已是"何可几日无此君"的程度了。

两年中,我与志铭只见过一次面,大部分是通过博客中的作品进行相互点评交流的。唯一的一次见面也只是短短十分钟时间。那次是约好去苏州看云鹤兄的,但由于志铭有事先回,我们便在松庵完成了一次匆匆的"接头"便告别了。虽有些遗憾,但过后觉得见面其实也仅仅是一种仪式,就像王子猷雪夜访戴,见与不见已经无所谓了。

和志铭熟悉了,觉得他应该生活在晚明的苏州。晚明的苏州,富庶而又开放(与志铭现在所居住的城市上海十分相似),文人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便开始追求更高精神生活的自由与放逸。因此,晚明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吴下文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研究学者的青睐。如果真的能够穿越到晚明,我想志铭一定是拜在文衡山门下的,因为,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的较早期的山水画作品明显地受到了文徵明的影响。譬如"古淡"。志铭的山水画继承的是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格调,尤其是对文徵明的"细笔"进行了深入地考究,志铭的用笔是细腻精致、温文尔雅,他追求的一种恬静之美,以韵取胜;再譬如"秀雅"。志铭画的比较多的是小青绿山水。他攫取了文徵明"精工古雅"的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摒弃了青绿山水浓艳的俗气,以水墨为骨,敷施青绿,色不掩墨,妍而不甜,艳中出淡,但达到了与传统文人画情趣相一致的审美趣味。

当然,现实中志铭还是生活在当下的。当今的社会正处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代,中国画商品画、艺术品市场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潮流所向,对一些能够坚守传统、执着于对本土文化的守望者来说,虽然有点"格格不入",但却越来越显示出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可以被人们忽略,却不会自行消失,相反,忽略传统的人倒是常常在现实的行进中消失",这是志铭业师--萧海春先生的一句话。毋庸讳言,萧师对志铭的影响是深刻的,但这种影响不只是来自于笔墨技法和风格上的,而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和萧师一样,近年来,志铭潜心对传统经典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解读。返身传统,不再是简单的追模和搬用,而是通过自己手中的这支"拟太虚"之笔,寻求与古人之间的对话,企求达到"一超直入"、"心手相应"自由境界。

志铭显然不满足于现状。在他近期的一批作品中,我们可以到来自北宋、甚至五代的信息元素。这种"溯源"到中国山水画"三江源头"的艰辛,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我们祝愿志铭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