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健笔纵横写奔流——读耿忠平《韩流滚滚——韩天衡和他的弟子们》

初次见到“韩流滚滚”的说法,是在篆刻老师徐庆华《传统•现代•传承》作品选中,约略知道其双重含义:一说韩天衡篆刻重振雄强之风,影响极大;二说印坛上学韩者众,汹涌如潮。当然这和韩国《大长今》或“骑马舞”的盛行是两码事。2012年秋,在《文汇读书周报》看到书讯,得知《韩流滚滚——韩天衡和他的弟子们》出版,不由心生向往,希望尽早买来阅读;到当当、卓越去网购,却发现还没上架,又难免扫兴。几日后去交通大学看望徐庆华老师,意外获赠此书,大为欢喜,归来即一读为快。

书中记录了韩天衡和65位弟子的艺术与为人,描绘出“韩流滚滚”的面貌,文笔生动,而且充满艺术洞见。夜空熠熠,韩天衡如北辰般为众星环拱,光芒夺目。对他艺术风格的介绍不仅集中体现于前边几篇,而且在写到诸弟子时,也有间接零散的反映,敬仰之情贯穿全书。他几十年勤于创作,求新求变,在篆刻、书法、国画等领域都卓有建树,成为力能扛鼎的艺术大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天衡是这个艺术家群体的精神领袖,为后辈带去前行的指引和成长的养分。他又像一条大河的主干,吸引弟子们如支流加入进来,浪花朵朵,奔涌着,腾跃着,汇向艺术的汪洋大海。

2012年10月13日,韩天衡先生在上海大地艺术空间举行作品展和讲座,我有幸前往观赏聆听,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他的印、书、画多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真切地体会到他一生在艺海遨游求索的执着精神。《韩流滚滚》不仅关注韩天衡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主张,而且显现了他儒雅博爱的人格魅力。“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形象地说出了创新源于传统、艺术家必须追求形成自己风格的道理;“师心不师迹”,一语道尽他引导学生广纳博收、从不故步自封的开阔襟怀。韩天衡开门收徒,平易近人,对于贫寒学生不收分文,还免费提供学习用具。他提携后进而不求回报,为艺术鞠躬尽瘁,弥足令人敬佩。

当初读到书讯时,我以为《韩流滚滚》是多名作者写66位艺术家的文章汇编,开卷时才知正文86篇为耿忠平先生独力撰写。洋洋洒洒18万言,满目琳琅,读过之后真诚佩服于作者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勃发才情和广博学识。这些艺术家所涉及创作门类极为广泛:篆刻,书法,国画,瓷艺,陶印,摄影……每个门类下又有更多方向。许多艺术家擅长跨界创作,不同的门类组合、不同的个人经历及气质性情带来了形态各异的艺术风格,要写出“这一个”艺术家的总体特点,写出他的篆刻不同于其他篆刻的特质,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然而耿忠平做到了,这可能与他的知识储备及创作背景有关,他既是画家,又是美术评论家,以自身的博学打通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隔墙,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娓娓道来,用文字呈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多姿多彩。

不得不说,读耿忠平的文章是一桩愉快的享受。他的行文变化多端,郁郁苍苍:有时候是白描式的,细腻地再现一件作品的精彩;有时候是叙事式的,生动讲述艺术家变法的来龙去脉;有时候则是严谨的学术评论,充满了思想的睿智。不同的笔法自由切换,熔趣味、学理于一炉,读来既轻松愉悦,又不断领略到探究的魅力。

《韩流滚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里面洋溢着浓浓的人情之美。耿忠平本身即是韩天衡的学生,他与书中的66位艺术家都有这样那样的交往。其实,人际交往本来平常,但是把这些日常往来组织成一篇篇艺术评论,无疑需要一份别样的用心,里面包含了耿忠平弘扬师道尊严的自觉使命感,以及以友为师的谦诚态度和美人之美的温厚气量。在张扬自我的时代里,对同行持久的欣赏抬爱尤其成为一种美德。这是耿忠平的超越之处。由此看去,他文章并非纯粹书斋里的坐而论道,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浓烈感情。“知人论艺”式的评论的意义在于来得直截了当,能够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避免隔靴搔痒。何况,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不仅会成为文人佳话,还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文献史料价值。

在艺术的世界里,耿忠平有着自己的追求。谈到孙慰祖的研究创作观,他这样说:“学术的艰辛滋养了孙慰祖的心胸,开拓了他的眼界,成了他创作无限灵感的泉眼。”这是耿忠平对孙慰祖的夸赞与推崇,学术研究、评论写作与艺术创作相互促进,何尝不是他的夫子自道?附录收入了别人评说耿忠平的几篇文章,读者可以从中见得他性情艺术之一斑。烟霞蒸腾,流水淙淙,山水情韵扑面而来,他的画叫人觉得飘逸,悠远。置身于韩门众多弟子,耿忠平的绘画和评论自成高格。

耿忠平面对的是一个以韩天衡为主帅的蔚成大观的艺术家群体,而且他投入至深感情,以健笔写出了这个艺术家群体的浪潮涌动,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特色鲜明的印记。陈鹏举先生在《韩流滚滚》序言中说:“这本书,注定可以长久流传,正是因为它记录了韩门的行迹和神采。”掩卷回味,我深深地相信这句话。

文/董少校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教育报刊社上海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