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画里画外话忠平

在一些同辈的画家朋友中,耿忠平无疑是我最熟悉的一位。

想起与忠平订交十多年来,其实,真正在一起酒酣耳热的机会并不多,但俩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墨酬唱还是不少。所以,只要说起他的画,我闭上眼睛也能想像出他的作品风貌,他的笔墨,他的气息以及他的师承......可谓远山近水,一一扑面而来。

可是,尽管熟归熟,但当忠平兄让我提笔写几句时,我却抓耳挠腮犯起了踌躇,想起十多年的寒来暑往,真不知该从何处落笔?好在忠平兄宽容大度,屡次放言减压道:随你怎么写,随你写什么。在他的"双随"方针照顾之下,我乐得避重就轻,专业枯燥的艺术评论可以暂且不谈,先从人的趣味谈起。
我始终以为,朋友交往,趣味至上。如果一个人的趣味不高,那么其作品大多也无足观。耿忠平兄是我的同道,他学画,我学书,要说起来我俩也算是书画同源。可是天下从事书画艺术的千千万,而真正能成为契友且趣味相投的也不会太多。人与人的交往说到底也是缘分,记得我们最初熟悉时大概是1994年吧,一次机缘让我们恰好凑在一起同去海宁观潮。在那次去海宁的车上,我们一路聊了很多,不光是书画,还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话题。最有趣也是印象最深的,我等数人还一同坐着拖拉机,一路上"突突突",兴致勃勃地去拜谒了王国维故居。自从海宁行之后,共同的趣味让我们逐渐成了好友,尽管忠平兄那时学画已经小有所成,但我更看重的却是他绘画外的一些品质:为人谦和,为艺平实,还有一项和我相同的兴趣,就是爱好读书。我时常在想,如果一个年轻的画家不喜欢读书,缺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那么他的作品将是多么的无趣?

耿忠平显然不是那样的浅薄画家。多年来他在画画的同时,始终未放弃的就是读书与写作,他大量阅读宋元明清的画论和传世名作,了解名家大师的身世和艺术经历,并尝试写一些篇幅短小的艺术评论。记得五六年前我正好于报上编一个"文化休闲"类的副刊版,忠平兄每隔数周就会有一篇文章寄来,对名家艺术的精彩赏析常令我版面增色不少。如此持续了也有一二年之久,所以,他在艺术上的勤奋与刻苦我深有体会,也时时教我钦佩。我深知忠平兄读与写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不断汲取并借鉴前人菁华的学习过程,而且,这样的学习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所谓的"滋补"方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所以,我看他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就时有一种难得的清纯之气,我以为,这和他长期浸润的书卷文化是分不开的。

忠平兄学画已有二十多年,他钟情于传统山水画的大气与清逸之格调,先后师从于上海画家张大卫、王克文、韩天衡、车鹏飞诸家。早年他临摹宋元各派名家作品,于明清对沈石田、龚半千也有所偏爱,于近现代又对黄宾虹、黄秋园的焦墨山水下过苦功。1991年,他就于上海朵云轩成功举办过《耿忠平焦墨山水画展》,为此,还受到过焦墨山水画大家张仃的指点。然而他转益多师,始终不满现状,不断地为自己地作品注入新的想法和新的元素。我刚认识他那几年,他正将满腔的热情投入于焦墨山水的创作与研究中,而近两年,他又重新画起了水墨山水,但焦墨创作时用笔之苍莽与雄浑,对他的水墨画自然不无助益,反过来又丰富了他的水墨作品。所以,他的画你始终会感到有新的意象出现,尤其是前年他通过了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的高级研修班学习后,他的画风又有了新的变化,变得清新、简约而富有神韵。忠平是个善于不断吸收并敢于多变的画家,但他虽万变却不离其宗,多年来始终醉心于水墨山水之中,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沉湎于此,津津乐道。

艺术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我见过不少艺术家几十年来一成不变,守着自己仅有的几件"家当"自以为是,一条道上走到黑。如此状况,说得大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悲哀,说得小,是个人艺术的基本终结。不过,据我对耿忠平的了解,不必有此担心。忠平那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性格,相信在今后的漫长艺术之路上,他还会走得很远。

管继平
丙戌年初夏于丽园易安阁
(本文为《世纪中国画金典--耿忠平作品选》序)